媒體視角

《經濟日報》刊發采訪札記《柳工的接力》

2022-04-19

【前言】4月18日,《經濟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長篇調研報道《柳工移山——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企業調研記》,報道柳工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移除制約企業發展的技術瓶頸、轉型壓力、市場挑戰、人才短板、制度束縛等一座座“大山”,在堅守初心、砥礪奮進中,闖出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報道刊出后,多家媒體進行轉載,形成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在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4月19日,《經濟日報》在企業版刊發采訪札記《柳工的接力》,解碼柳工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以下為全文)。

  30年前,中國從事工程機械制造的大小企業有1000多家,如今還“活”著的寥寥無幾,柳工赫然在列。一家偏居西南的老國企,論財務資源比不過跨國巨頭,論薪酬待遇比不過很多民營企業,論地理位置也比不過北上廣深,在競爭激烈的工程機械行業中屹立不倒,究竟靠什么?

  柳工3任董事長有自己的理解。在張沛看來,技術創新是企業立身之本;在王曉華心中,“走出去”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曾光安則認為,國企改革是增強企業內生動力的關鍵一招。每個答案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柳工的成長就如同接力賽,穩扎穩打,步子鏗鏘,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60多年來,柳工始終以戰略定力發展壯大國有企業,這種戰略定力主要體現在對制造業的堅守和創新。從世界屋脊到南極大陸,從“中國天眼”到港珠澳大橋,國家重大工程屢屢見證柳工責任擔當。國有企業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一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卻一味求“大”,不顧質量和效益,更有甚者,放棄主責主業,追求眼前利益,削弱了自身競爭力和影響力。柳工看似“不變”的堅守,實為企業發展贏得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充足的后勁。

  彎道超越靠的是創新力。在柳工,對技術的投入始終一以貫之。“真金白銀”投技術,真抓實干搞研發,為的是徹底擺脫關鍵技術“卡脖子”隱患,真正實現自立自強,不受制于人。當前,國有企業在研發投入水平、自主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仍有短板,科技含量不足成為產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阻力。中國企業只有像柳工一樣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奮力爭先靠的是開放力。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國有企業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市場拓展等方面無不受到國際化的推動和影響。與其被動應對,不如主動競爭。“走出去”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但是,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盲目化、“一窩蜂”,簡單地把國內經驗復制到國外的現象。柳工“走出去”的經驗表明,國際化需要清晰的戰略布局和模式選擇。只有在研發制造、營銷體系、人才管理、企業文化等方面形成合力,中國企業“走出去”才能打造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服務,長成扎根當地的參天大樹。

  一往無前靠的是改革力。國有企業在向現代企業轉變的過程中,改革是必由之路。柳工的改革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牢牢抓住增活力、提效率、強競爭力這條主線,以大局意識和自我革命精神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不斷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用生動實踐回答了國企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深刻命題。改革步入深水區,需要啃的都是“硬骨頭”,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以滾石上山的精神將國企改革進行到底。

  “愚公移山”是代表中國人精神的一個寓言。柳工就像寓言中的愚公,為建成世界一流制造企業不懈奮斗。

  今天的柳工,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大山”,柳工人堅信:壯大國企,做強裝備制造業,既是接力賽,也是耐力賽,要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敢為人先的創新實踐,譜寫新時代頑強奮斗的壯麗史詩,跑贏這場持久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