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視角
中國經濟時報 記者 王晶晶
當前,國際環境面臨著“逆全球化”思潮的興起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全球化之路面臨著巨大壓力和挑戰。廣西柳工集團作為高端制造業企業最早“走出去”的典型案例,曾榮獲印度、波蘭等“最佳投資獎”,且該企業研發的高端技術輸出到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擦亮了中國高端制造業的“名片”。“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質量基礎支撐,推動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接,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讓更多國內外用戶選擇中國制造、中國服務。”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些內容指明了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方向,也鼓舞著我國的制造業企業邁向高端化。
兩會期間,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廣西代表團駐地獨家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光安。近一個小時的訪談中,曾光安談了他對“逆全球化”的看法以及高端制造業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挑戰、機遇和應對策略。
辨證看待逆全球化”
“我們應該辨證地看待‘逆全球化’現象,要用理性的眼光正確對待。”曾光安表示,作為全球化倡導者和推動者的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表現出很強的“逆全球化”現象,但這不是全球經濟體的普遍思維。這種“逆全球化”現象也帶動了一些國家在反思,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我們應該在宏觀環境下思考“逆全球化”思潮。
在曾光安看來,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因門類齊全、技術提升速度快、企業規模大,隨著全球化發展和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的高端制造業也開始走進美國等發達國家,“不同于以往的‘代加工’,我們的高端制造業企業帶著技術走進發達國家,和美國、歐洲強國的企業參與市場競爭,他們表現出來的‘逆全球化’思潮其實是對中國制造業邁向高端戰略的一種狙擊戰。但是,經濟全球化沒有逆轉,也不可能逆轉。”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遇和挑戰
機遇和挑戰并存。曾光安分析,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中國的產品和服務仍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需求,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制造業國際化提供歷史性的機遇。在當前“逆全球化”思潮下,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著外部和內部兩方面挑戰。首先,從外部挑戰來分析,中國技術型企業走向國際化仍相對困難,尤其是收購美國、歐洲等國家的企業成本越來越高。而最大的挑戰來自于技術壁壘,中國的一些技術標準體系難以得到國際上的廣泛認可。其次,從內部挑戰而言,在成本、管理、技術等各種壓力下,加之“逆全球化”思潮,中國企業成功“走出去”仍有一定難度。
“雖然這些挑戰客觀存在,但是真正做企業的人,能夠在應對挑戰中找到機會。”曾光安以柳工“走出去”為例談到,企業“走出去”面對的挑戰都可以得到解決。一是企業要對當地環境、市場和客戶有充分的了解,不斷對產品、技術和服務體系進行改進和創新,滿足當地市場需求。二是要注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企業“走出去”需要一批精通當地法律法規、行業行規、商業習慣的人才。三是企業“走出去”要注重“精耕細作”,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地區作為重點市場,讓業務更加集中和專注,尤其是遇到風險的時候,更需要決策者的眼光和定力,對看準的市場,要有長期的決心和耐力來化解風險。
中國企業“走出去”要“內外兼修”
作為最早出海和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的工程企業之一,1958年成立的柳工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走出去”的典型代表。目前,柳工在全球共有10個海外子公司,13個區域配件中心,3個海外制造基地,5個研發中心,以及300余個經銷商遍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柳工在“一帶一路”沿線的投資占其海外業務的三分之二。

事實上,柳工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走國際化道路的構想,從打造世界級企業目標,到海外投資建廠,再到柳工的技術得到國際認可,柳工的國際化之路可謂走得堅實而穩健。
根據柳工集團“走出去”的經驗,在對其他企業的建議上,曾光安表示,首先是企業的領導者是否具有真正的國際化視野,能否制定行之有效的中長期國際戰略并堅持實施。
提及企業“走出去”的一系列秘籍,曾光安向記者娓娓道來,企業“走出去”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改進,或聘請專業的國際團隊,研發適應不同市場需求的產品;尋求海外合作伙伴,在當地要有多個代理商,經營渠道也要多元化;尊重當地法律法規、行業行規、人文文化;擁有完善的企業內部運營體系,包括人力資源、產品研發、制造體系和管理體系等,尤其是要建立起一支多元化的,能支撐企業國際化業務發展的人才隊伍。
作為企業存在和發展的靈魂,品牌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曾光安同樣認為,企業“走出去”要注重品牌建設,品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企業靜下心來慢慢做,包括產品的技術、質量、水平等各方面和產品在當地的服務、口碑、客戶滿意度都是品牌建設的關鍵因素。
另外,曾光安提醒,國際市場上的風險要比國內市場大得多,企業“走出去”要做好風險防范。包括國際市場上的政治、經濟風險,匯率風險,國際商務關系風險,國際法律法規風險,宗教、人文等風險。“如果企業沒有風險管控和防范能力,有可能會影響到企業在海外的運營。”曾光安說,雖然有中國信用保險集團等機構專門為中國企業出口提供保險,但是其他諸如技術上的風險等,還需要企業自身做好風險管控。
原文鏈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997570638009696&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