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工新聞

柳工曾光安:縮短這幾點差距,中國企業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2018-03-29

對過去,如何看?看未來,怎么走?柳工集團董事長曾光安這樣說

CCM:過去幾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曾光安:2012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中國市場需求大幅下降。工程機械企業在艱難時期推進了”三去一降一補”,技術創新,并加大了開拓國際市場的力度。2017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已經走出谷底,2017年市場高達40%以上。

中國經濟經過幾年調整變革,產生了內在新的發展動力,同樣激發了行業的新動能。

CCM:5年低谷期,給行業帶來了哪些啟示?

曾光安: 首先是優勢企業頂住了壓力,全力推進技術研發。柳工在市場大幅下滑時仍投入4億元人民幣,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加大產品更新換代。

  其次,這幾年行業整合力度加大,大量工廠關閉、產能縮減、業務整合,這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過去40年發展中很少見的。而能夠在產能過剩、經濟發生新變化時,積極調整思維、發揮管理優勢、調整組織與人才結構,適應市場變化的企業,幾乎都抓住了這次的復蘇機遇,實現了”強者恒強”;而那些在過去4-5年中不斷下行的企業,未來也會繼續被邊緣化。

  此外,在中國市場發生巨大變化時,海外市場依然穩健發展。柳工是行業內最早開展國際化的企業之一,目前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建立業務網點。一個企業如果想要實現長期發展,必須在做好本土市場的同時,融入全球,國內外并舉,才能實現平衡、健康發展。

CCM:經過多年追趕,目前中國企業與國際領先水平還有哪些差距?

曾光安:中國裝備制造業與國際先進的水平逐漸縮小,但在技術研發,基礎原材料、關鍵零部件制造等方面仍有差距。

  特別是在關鍵零部件上,由于國內基礎工業仍難以滿足工程機械企業的需求,作為集成性整機企業,只能進行全球采購。

  同時,雖然在”中國2025″戰略指導下,工程機械企業都在推進更高效率、更高質量的智能制造,但與國外領先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此外,中國品牌還缺少國際,尤其是在發達市場的影響力。經過多年努力,在中國,我們與外資品牌已經比肩而立,甚至很多時候,中國用戶更青睞本土產品;但在國際市場,我們被認知、理解、接納仍需時間。

  當然,我們也需要在管理效率、成本控制,學習國際法律法規、滿足用戶需求等方面,繼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