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視角
“5G對傳統制造業的影響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產品、研發方面帶來一些變革,包括機械的智能化和無人化;二是制造工廠;三是產品的客戶服務和售后服務管理;四是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近日,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董事長曾光安在2019年APEC工商領導人中國論壇上表示,未來機械的智能化第一步是半自動化,第二步是全無人化,這個過程就有賴于更高質量、更準確和更全面的傳輸技術,5G的到來將會對未來制造業的智能化和無人化帶來非常巨大的影響。

廣西柳工創建于1958年,專注工程機械產品服務,目前在國內的柳州、上海、江蘇、山東、安徽等地設有20多個制造工廠及研發機構,同時在印度、波蘭、巴西均設有制造工廠和研發中心,在北美和歐洲設有3個研發中心,服務客戶和合作伙伴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

會后曾光安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表示,5G、大數據、智能化與無人化的技術趨勢之下,中國制造業既面臨著機遇,同時也存在挑戰,同時建議中國制造業企業出海應“兩條腿走路”:既要布局發展中國家,也要進軍歐美發達國家。
5G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無人化

南都:今年是5G商用元年,您覺得5G會給中國制造業帶來什么變化?
曾光安:我認為5G可以給我們的機器智能化和無人化帶來很大的提升。比如我們現在的通訊比較慢,4G傳輸的圖片不夠清晰,顆粒度比較大,而5G能夠更及時、準確地傳遞信息。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已經在柳工的研發中心專門建立了5G工作站,如應用在我們柳工發明的遙控裝載機上,過去司機必須坐在駕駛里,看到實景才能操作,現在可以在兩公里外遙控。我們今年的目標是2000公里以外,在公司辦公室里也能操作,我們作業的效率更高了。

南都:中國制造業企業應該為5G到來做什么樣的準備?
曾光安:我認為中國的制造業企業應該在大數據領域加快應用研究。現在這方面的人才比較稀缺,在中國也只有少數領先的企業開始做這方面的工作。
南都:您覺得中國制造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曾光安:中國制造業目前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挑戰方面,我們現在算是一個制造大國,但仍然存在兩個短板。第一,技術方面跟歐美、日本比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機械制造、裝備制造、汽車方面,這個問題需要去解決。
第二是品牌知名度。中國的制造業在全球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還是偏弱的,比如中國產的轎車影響力較弱。現在比較有影響力的是手機,比如華為這些品牌。我們的工程機械已經走向全球一百多個國家,但是整體上在品牌知名度方面還是不足。
機遇就是我們正處在中國的經濟轉型和制造業轉型時期,可以利用許多新技術來改造傳統的制造業,通過技術創新來彌補短板。現在我們能夠利用一些智能的設備,包括5G技術監控機器的實時狀況,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也能為我們產品的研發和改進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
辯證看待企業“上云”

南都:怎么看待制造業上云的問題?
曾光安:我們也有人在研究云的課題,它的目的是要解決信息儲存和傳輸速度的問題。以前每個企業都需要一個大的計算機中心,需要很多硬件設備,未來這些都不需要了,可以直接放在云端,所以我認為可以提高便利性和企業效率。
南都:有沒有跟國內外的一些云服務商合作?
曾光安:我們目前沒有做這方面的嘗試,因為我們自己的硬件技術能夠支撐我們的業務需求。
南都:不上云主要出于什么考慮?
曾光安:目前主要考慮到有安全的風險,管理云的企業或相關負責人的商業道德是一個問題。中國現在在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等方面,還缺乏明確具體的法律法規,所以很多企業目前都不太愿意上云。研究幾十年的核心技術數據全在云端,如果丟失了,會給企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上云未來可能是一個方向,但現在我認為是要辯證去看待的。
制造業出海應“兩條腿走路”

南都:對中國制造業企業在海外拓展方面有什么建議?
曾光安:從企業角度看,要想成為一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就必須要走出去,我認為有兩個方面建議。第一,一帶一路倡議能夠幫助中國企業開拓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第二,一些有競爭力的制造業企業還是需要拓展高端市場,比如北美、歐洲、澳洲這些市場。這些市場非常穩定,需求量也比較大,而新興市場的問題是需求量少,市場不穩定,風險大比較大。
所以我認為對于中國的制造業領導企業而言,要一條腿走進發展中國家,和他們共同成長和發展,一條腿走進歐美高端市場,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管理服務水平。
柳工在這方面已經有十多年歷史了,我們在印度被政府評為“受尊敬的榜樣企業”,也是第一個在印度建工廠的中國制造業企業,歐盟也頒發給了我們“最佳國外投資者”的稱號。

南都:今年7月,柳工和美國的勝牌公司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當前的貿易環境對柳工和海外企業的合作有沒有影響?
曾光安:從整體上講會有一定影響,比如一些企業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去年就直接加稅25%,企業的盈利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民間方面影響不大,該買的還是要買。中國和美國既是經濟大國也是人口大國,兩國的經濟產業結構有非常強的互補性,所以我認為合作仍然是主流。
至于其他方面的摩擦,我認為能夠通過國家領導層的智慧解決。我們跟美國勝牌,也就是美國第二大潤滑油制造商合作,因為它在全球的網點比較多,產品品質也好,目前在北美、拉美、歐洲、東南亞等地已經全面的進入合作階段。對我們來說影響不大,我們在美國的業務仍然進展得比較快,因為市場的需求在那,合作符合雙方的利益。

南都:你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主要來自哪些領域?
曾光安:第一,進一步改革開放是一個新的增長動力。比如說我們在進行服務領域、金融體系的變革,這些都能夠推動社會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像我們制造業40年前就開放了,但一些其他行業,比如汽車行業近幾年才開放,所以它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些行業過去比較輕松,現在競爭激烈了,就必須要天天進步、不斷解決問題。
第二個動能在于海外市場,中國國內市場的增長總是有限的,所以要不斷開拓新的市場。
第三就是中央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現在國民有很多消費需求是國內企業無法滿足的,包括我們制造業還需要轉型升級,供給端要做相應的變革。又比如我們現在進口大量的國外高檔消費品、奢侈品,如果我們中國也能做出這種水平的產品,那么國內的需求會進一步提升。我認為中國消費升級的這個空間非常大,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消費占GDP的比重是比較低的,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采寫:南方都市報記者 馬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