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工新聞

東進20年 | 柳工,“駕”東風

2020-09-10

  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駕”二十年孕育的東風,柳工正快速步入新的高度。

  而這一切,都不可缺少一個重要開端,又或是一部由“人”串起的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縮略史。

  仿佛一場輪回,一場從東到西,再自西向東的往復。

  1958年,上海華東鋼鐵建筑廠遷廠廣西柳州,成為柳工集團成立發展的前身。彼時大批東部沿海地區的員工拖家帶口,西遷、扎根。而數十年后,柳工人又奔赴東線,開疆拓土。原物資部部長毛永巖,原籍無錫,是柳工元老之一,1959年來到廣西柳工,此后便將泰半人生奉獻于此。

  柳工重返長江岸,重回我的故里建立基業,

  我相信定會在長三角地區書寫一幅壯麗畫卷。

  雖未能親赴家鄉,為江陰柳工的建設“揮灑汗水”,但和眾多來自東部的柳工人一樣,鄉音未改的他,對于柳工東進之舉寄予了厚望。

  不負眾望。如今柳工東線之征已歷經20年。作為首戰,柳工在領導團隊的帶領下蓄勢而進、大膽創舉,一舉兼并原江陰交通工程機械廠,成立江陰柳工道路機械有限公司,完成了工程機械行業跨地域的第一次兼并重組。這一步是柳工東線戰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開局,也為偏安一隅的柳工后續在全國甚至全球的開拓奠定了重要基礎。

  自此,走上產業擴展快行道的柳工一鼓作氣,在鎮江、啟東、常州、蚌埠、蘇州等地相繼發展,鋪開了更大的東線網絡。江陰柳工也隨之發展,持續迭代升級路面機械設備,擴大產能,并在2010年正式更名為柳工無錫路面機械有限公司,品牌口碑和市場占有率均實現穩步提升。

  20年發展歷程見證了一代又一代柳工人勵精圖治、不懼挑戰、勇敢開拓的精神——是他們在為更宏大的柳工“盛景”前赴后繼。作為柳工東進的“序曲”,從初建到逐漸壯大,柳工無錫公司的演變漸進,在某種意義上看,就是一部由無數柳工人串起的充滿細節與情懷的歷史。

破局

  好的起點,便是成功的一半。

  2000年,柳工發起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史上第一宗跨區域收購。同年8月,江陰柳工道路機械有限公司初立。在兼并前,江陰交通機械廠不過是隸屬于江陰市交通局的一個維修和生產壓路機的工廠,年產壓路機100臺左右。但由于技術落后、設備陳舊,該廠早已出現嚴重的市場萎縮,瀕臨破產。

  柳工控股后,面對當時的艱難,時任江陰柳工董事長兼總經理的鐘春彬審時度勢,根據企業自身情況重新制定方案,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與創新。

  企業要尋求發展,產品是根本--——鐘春彬深諳此道。他果斷淘汰了原廠的17款產品,只保留了5款相對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同時,他還加大了壓路機技術研發力度。憑借扎實的積累和持續的創新,經無數次的嘗試和努力,原廠產品技術落后的問題得到了有效改進。

  到2004年,江陰柳工不僅完成了對JC、JC-1、3YJC系列壓路機產品的第二次升級換代,還自主研發和推出了CLG614、CLG616、CLG618、CLG620、CLG621、CLG624等多款新品。其中運用的帶同步器換擋的變速箱以及倒置結構使維修性大幅提升,一時間成為機械驅動壓路機行業的標桿,引得各大制造企業競相模仿。

  在銷售模式上,鐘春彬也有著清晰的方向。為快速改善原廠的營收狀況,他將江陰柳工的銷售模式從原有的按用戶訂貨組織生產的直銷模式,轉為通過柳工的銷售網絡進入全國市場,使產品銷售量大幅度增長。截至2007年,江陰柳工的壓路機產銷量就從不足100臺提升至800余臺,銷售收入更接近億元。

  種種提升和轉型,不僅得益于鐘春彬的產品和營銷策略,還得益于他對企業文化建設、加強企業凝聚力的重視和潛移默化的推動。“搭班子”“定方向”“理思路”“推行動”,常年頻繁往返于江陰和柳州之間,鐘春彬“一身轉戰三千里”的身體力行,讓彼時的江陰柳工快速調頭向上,為日后的驚人一躍奠定了堅實基礎。

急攻

  有了前期的鋪墊,柳工的東線長跑進入了關鍵“加速期”:無論是在技術、產品、生產制造還是市場開拓上,這時的柳工都在“跑步前進”。

  遷址,是2005年起江陰柳工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為滿足快速擴張的市場需求,提高產能,時任總經理耿發主導,將江陰柳工從原先占地40多畝的廠區遷出,搬至占地150畝的新址。

  新廠區建有23000平方米的聯合廠房以及更具優勢的調試場地,另有全自動的結構件噴丸線、板材預處理機、整機油漆線等一批更先進的制造工具。新廠區的應用加大了產能優勢。

  此外,耿發還帶領技術人員持續豐富、完善產品線,同時致力于壓路機制造工藝的研究與改進。在他的努力下,柳工突破多項制造技術瓶頸,產品可靠性實現了極大提升——至此,柳工為中國路面設備領域再添一個深厚的“技術標簽”,而路面設備領域亦迎來了又一位極具實力與潛力的參與者。

  國內市場打開局面,國外市場亦嶄露頭角。憑借愈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江陰柳工也走上了進軍海外之路。2006年,江陰柳工即實現出口壓路機100臺。出口量甚至與柳工控股前的年產量持平。

  截至2007年,江陰柳工設備年產量已相當于柳工控股前的8倍,銷售收入翻了5倍,資產總額也從不足3000萬元猛增至9000萬元。

  藍先陽,2007-2012年任總經理一職,是為產品品質和制造產能提升發揮了積極作用的另一位“關鍵先生”。他率先引進國際領先技術——寶泰克技術,以此改良當時的柳工壓路機產品。最終,柳工壓路機產品不僅實現了“提質”,即第四代產品的升級,其“增量”也在同步提高——隨著新生產基地的投入運行,至2010年,江陰柳工產能已突破3000臺,且實施了日均衡生產,日產能從4臺提升到14臺。

  也就在這一年,江陰柳工創建10周年之際,江陰柳工被正式更名為柳工無錫路面機械有限公司。

  在藍先陽任職期間,柳工無錫公司創下了歷史最佳的銷售業績,連續突破2000臺、3000臺的大關;海外業務也進一步擴大,海外銷售占比一度達到55%。自此,柳工無錫公司成功位列路面機械設備行業前三。

扎根

  如果說,2005-2012年間的柳工無錫公司,經歷了“從小見大”的成長過程,2012年以后,它則真正走上了“由大到優”“由大至精”的道路。對此,當時的黨支部書記兼總經理吳小豐曾說道:“幾十年的發展經驗,柳工深知,我們可以靠第一代路面產品掀起聲勢,喊出聲量;但要反轉市場,實現領軍,需要2-3代的產品積累。”

  言如其行。在土生土長于無錫的管理者吳小豐的主導下,柳工開始主動尋找“更硬的骨頭”,而第五代E系列壓路機產品研發就是個代表。2014開始,歷經2年“全速”“全力”推進,柳工E系列壓路機成功下線,并在2017年實現了全部切換。

  除此,吳小豐還幫助完成了對涂裝線、裝配線的改造升級,這使生產的安全、質量和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產品的研發、制造外,她還進一步拓寬產品線,讓攤銑產品落戶江陰。自此,柳工無錫公司開始從單一的壓路機產品供貨商向為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成套供貨商的角色轉化。這一系列舉動使柳工的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并讓柳工進入了國內一線品牌行列。可以說,E系列設備的推出,對于中國路面設備行業而言,堪稱又一個重要時刻。

  即便彼時正在經歷著全球產業的低谷,但海外市場戰略上,吳小豐依舊堅持“國際化”,帶領柳工無錫公司繼續拓展,并于2017年,首度實現了壓路機在印度的本地化生產。

  臨近“十三五”收官以及“十四五”開年,現任總經理譚佐州將科技創新、技術、產品、制造、服務品質放在首位。他在任至今短短1年多的時間里,柳工無錫公司的市場占有率持續穩中有升,居中國路面機械設備行業第二位。

  同時,持續完善、擴充產品線,將柳工打造成為真正的路面施工全套解決方案供貨商,也是譚佐州一直以來努力堅持的方向。截至目前,柳工無錫公司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高品質為宗旨、以高效率為目標,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并自主研發形成單鋼輪振動壓路機、雙鋼輪振動壓路機、輪胎壓路機、靜碾壓路機、小型養護機械、攤鋪機、銑刨機七大系列產品。這些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道路路基壓實、路面面層施工、道路養護三大施工板塊的有機結合,使公司具備為國內外用戶提供道路施工全面解決方案的能力。

擴展

  柳工無錫公司的建設,是柳工產品線延伸戰略的首次嘗試。它的成功,提振了柳工東線全面進發的信心與斗志。

  距柳工無錫公司創建時間最近的一次,即2003年成立于鎮江的江蘇柳工機械有限公司。在這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小型產品研發、生產基地,柳工創造了更多“奇跡”。

  一建立,江蘇柳工就打破多個行業記錄——僅用時150天便推出了首臺裝載機,8個月時間就實現了小型機械產品批量化生產并投放市場,從正式投產到一舉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職業健康與安全體系、環境保護體系一體化認證審核也不過9個月。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江蘇柳工極具特色的“年輕化”——最初撐起江蘇柳工整個創立過程的只有7名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年輕人——這在當時甚至成為不被行業看好的重要因素。

  而如今,這7名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年輕人”,成為柳工乃至行業最為人敬佩的“七匹狼”,更化身柳工發展建設的中流砥柱——閉海東、梁偉森、秦建明、邢軍、趙京星、向光輝等。

  彼時,要將一座幾十米高的土石山和一片不規則的淤地變為小型機械產品研發、生產基地,過程繁雜、瑣碎又耗費心神:需要與當地政府部門接洽,辦理工商、稅務及相關手續,進行土地定位,對水、電、通信進行立項審批,招攬人才和確定發展方向等。

  但這一切都沒有讓“七匹狼”退縮。在有限的時間內,他們憑借“智慧、果敢、團結、紀律”,有條不紊地推進工作,迅速為江蘇柳工打開局面——2003-2005年,短短2年時間內,江蘇柳工就實現銷售收入3.28億,銷售整機突破2500臺,這使其銷售收入增長率及市場占有率均為行業第一。目前,在小型滑移裝載機、輪式裝載機、挖掘裝載機等領域,柳工已成為行業中最為強勁的競爭者之一。

  20年積淀,時間不僅沒有改變柳工的初心,反而讓這家世界級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在布局中國、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更加篤定而自信。20年的砥礪前行,正是這樣一批敢闖敢拼、積極進取、有戰略遠見和創新變革的柳工人譜寫的柳工東進樂章。未來可期,柳工下一個20年的藍圖,已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