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視角

持續創新 服務全球客戶

2021-05-11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5月1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柳工專版,探索柳工如何堅定自主創新,叫響“中國制造”品牌口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柳工在自主創新方面做得不錯,國產化程度很高,許多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這就是我們民族企業發展的方向。柳工,這個被譽為新中國工程機械“搖籃”的企業,創下了行業的一個又一個“第一”,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一張名片。回望60多年的傳奇之路,柳工靠的正是堅定不移自主創新,不斷轉型升級,從而在世界工程機械強者之林中叫響“中國制造”。

  這家老牌工程機械企業自主創新的密鑰是什么?

創造工程機械“零的突破”

  時間追溯到1958年,500多名建設者從上海和全國各地來到柳江西岸,在一個叫“龍騰背”的荒地中打下柳工的企業根基,建立起了柳州工程機械廠(柳工集團的前身)。1966年的國慶節,柳工憑借能吃苦、敢借鑒、肯鉆研的勁頭,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有資質認證的輪式裝載機Z435,開創了中國裝載機的生產歷史。

  在那個物資短缺、設施落后的年代,柳工人以拓荒者的姿態耕耘夢想,播種希望。繼中國首臺輪式裝載機之后,柳工又創造了中國工程機械許多“零的突破”:

  ★1971年,中國第一臺鉸接式裝載機Z450在柳工研制成功;
  ★1993年,柳工上市,成為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和廣西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9年,柳工印度公司成立,成為柳工第一家海外制造基地,標志著柳工從海外營銷向海外制造的轉變……

  歷經63 年風雨滄桑,柳工現已成長為擁有5 大全球研發基地、13家海外子柳工、20個制造基地、12個區域配件中心、1萬多名員工的國際化企業。如今,柳工在全球有300多家代理商,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能看到柳工產品的身影。“世界柳工源自中國”,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中國制造“走出去”的生動實踐。

柳工CLG950挖掘機在摩洛哥的大西洋沿岸作業

  據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光安介紹,“十三五”期間,柳工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8%,增速位于行業前列。2020 年,柳工實現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雙勝利,并成功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邁出混改關鍵一步。今年一季度,柳工整機產品國內市場銷量超2萬臺,實現新突破;海外業務重點區域銷量同比增長50%以上;挖掘機產銷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均超100%;裝載機產量同比增長73%,創下近10 年新高。

率先攻克行業難題

  在研制第一臺裝載機的過程中,柳工便已經深刻體會到產品技術與國外的差距,意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

  自此以后,柳工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單一的產品線發展到如今13大類產品品種、32種整機產品線,產品覆蓋挖掘機械、鏟土運輸機械、起重機械、工業車輛、壓實機械、路面施工與養護機械、混凝土機械、樁工機械等,為客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

柳工裝載機、起重機在南極服務中國極地科考

  談及柳工研發創新的變化與突破,柳工總工程師、全球研發中心主任林明智感觸頗深。在他看來,柳工研發創新是一個從追著跑到并排跑再到領著跑的過程。

  上世紀80 年代末,柳工引進卡特彼勒技術,這是柳工第一次真正受到國際領先技術和管理理念的洗禮。

  隨著先進技術的引進,柳工人不斷摸索把握科技精髓,使自主研發創新工作邁入一個新的階段。林明智舉了個例子: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產挖掘機結構件的壽命問題始終難以解決,達不到客戶需求,市場競爭力低。柳工用了5 年時間,從無到有,在行業內率先攻克了難題,技術水平成為行業標桿,柳工挖掘機的市場占有率也得到了提升。

  “當時最大的感想就是,中國挖掘機終于能站上世界舞臺和其他國外品牌PK 了!”林明智認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唯有堅持自主創新才有立足之地。

  在這種強烈的創新意識下,柳工以客戶為導向,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動一系列產品更新迭代,同時不斷拓展新產品線,滿足市場需求。如8128H 裝載機是柳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最大噸位裝載機,是柳工產品向大型化、高端化轉型的一個里程碑;S935/S935T 甘蔗收獲機是全球同行中最大型高效的產品,單機單日收貨量近500噸,相當于500人的人工作業量,廣泛應用于中國、東南亞、西亞、中美洲等區域;990F是柳工目前最大噸位挖掘機,一斗挖下去接近50噸力,為行業里同噸位最大力;9018F微型挖掘機成為替代人工的首選機器產品,靈活多變、小巧玲瓏、舒適易用,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小能手”……

柳工CLG8128大型裝載機在蒙古國露天礦區作業

  近年來,柳工更是順應時代發展,積極探索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領域技術,成功研制全國首臺5G智能遙控裝載機、無人駕駛壓路機,新一代綠色純電動、智能化裝載機、挖掘機成功推向市場,柳工電動裝載機856H-EV 憑借安全環保、強勁有力、高效節能等性能優勢,可適用于川藏鐵路工況,引領行業技術發展方向。

自主掌控關鍵技術

  2015年建成的柳工全球研發實驗中心,以土方機械可靠性、性能、節能環保等相關技術研發為主要方向。柳工全球有7個實驗中心,這里是總部實驗中心,有19個世界一流的實驗臺。擁有專業實驗室18間,儀器設備2000多臺套;具有零部件及系統檢測、整機性能和可靠性、先進技術實驗三大核心能力,同時通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的測試項目77項,出具的CNAS 報告得到全球100多個經濟體認可,是中國土方機械領域唯一的國家技術中心。

柳工全球研發中心

  在這背后,凝結了無數柳工研發人員的心血。已經在柳工工作近30年的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蔡登勝說:“1992年剛加入柳工時,公司在電器技術方面不僅設備短缺,技術方法也匱乏,幾乎沒有儀表儀器,唯一的參考書是電器工程師手冊。”

  蔡登勝指出,但柳工的研發技術一直在創新中不斷推進,現在看來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僅擁有了專業的智能技術研發機構,有了自己的研發流程、技術標準、開發平臺,進行智能產品技術開發,還開展了智能施工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

  66666666666666666666“柳工挖掘機智慧工廠開工!”隨著柳州市市長張壯宣布開工,柳工在打造工程機械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的道路上又邁出堅實一步。柳工將以挖掘機智慧工廠建設為契機,建設多層次、全產業鏈、全方位協同的智能制造平臺,通過自主創新、技術變革、優化升級,不斷夯實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基礎。

柳工挖掘機大型機廠裝配車間

  蔡登勝等研發人員見證了柳工研發技術的不斷創新升級,“從沒有技術到有技術,從技術受制于人到擁有自主創新的技術,作為一名柳工技術人是無上光榮的。”蔡登勝表示。

  如今,柳工產品已銷售到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機械產品在歐洲、北美等市場的銷量也在快速增長。研發技術水平躋身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第一梯隊,這是無數柳工研發人員的自豪。

海外訂單發運現場

  在半消聲實驗室里,一款純電動、尾氣零排放的柳工856E-MAX裝載機正在做噪聲檢測。高標準的半消聲實驗室,自由聲場空間達1500立方米,是國內、行業內民用最大的聲學實驗室之一,可容納國內最大的工程機械;該實驗室可消除外界噪聲干擾,又能吸收機器發出的99.8%的噪聲。通過對這臺純電動裝載機的測試,機外噪聲遠遠低于歐盟標準。

856E-MAX電動裝載機在柳工半消聲實驗室進行測試

  柳工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精益求精——雖然電動產品的噪聲比傳統的整機噪聲低很多,但電機和風扇噪聲聽起來讓人“不舒服”。所以,柳工率先在行業開展了工程機械聲品質的研究,根據人的聽覺和心理特點做出更好的工程機械產品。

  此外,柳工在很多關鍵核心零部件上實現技術自主可控,如柳工自主研發的 12噸輪式裝載機液力變矩器,裝載機傳動系統、純電驅變速箱等。柳工核心零部件體系已在全價值鏈過程中形成,并實現獨立自主可控,能夠為整機產品提供全套動力、傳動、液壓、操控和執行系統解決方案,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目前,柳工的核心傳動零部件都是在柳州研發和制造,關鍵核心技術完全自主掌控。

在柳工挖掘機裝配線上,工人正在裝配設備

  依靠自主研發創新,柳工打出了國產品牌挖掘機、裝載機的一片新天地。從詮釋“極限工況、強悍設備”產品魅力的最大噸位裝載機,到智能環保的純電驅動裝載機和挖掘機,柳工始終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鍛造工程機械的“利器”。

打造中國制造“出海”樣本

  2002年,柳工向外界宣告“打造開放的、國際化的柳工”這一目標,通過近 20年探索,柳工已走出了一條從海外貿易、海外營銷到海外制造、海外并購的國際化路徑。在激烈的國際化競爭中,柳工不斷創新變革,在產品研發、海外管理、市場研究等各方面進行積極的創新升級,以適應復雜的國際市場變化。

  2005年,在柳工與沙特 AHQ 公司的合作洽談中,對方堅持要求柳工裝載機的散熱性能要達到世界一流品牌的水準才能開展合作。這個問題看似不大,但散熱性能恰恰是早期中國裝載機產品的軟肋。為此,柳工專門派遣了一支精干研發團隊到沙特實地考察施工狀況,此舉為后續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亞太區域也同樣存在此問題,柳工都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一一進行了改進。

  2011年,針對泰國一些特殊工況,柳工研發了超長臂設備。該設備投入市場后提升了效率,保證了安全,同時贏得了市場。而類似的產品創新和適應性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柳工針對歐美人身形等特點,將駕駛座椅升級為高靠背,承重力強,同時可6個方向調節等。此外,柳工還在全球多個地方進行技術輸出、人員培訓,成立多個呼叫中心,在布局全球業務的同時保證服務到位。柳工早期的國際化階段,內部很多支持體系不配套。為此,柳工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采用國際通行的體系,對人力資源、財務管理、法務、IT系統等進行了改造,以實現和國際接軌。

柳工持續打造國際化人才隊伍

  柳工的國際化不僅實現產品的“走出去”,更需要“走上去”、“走進去”的本地化深耕發展。基于不同的市場和國家,柳工進行了不同的模式進入和深耕方式。

  如何適應當地文化,融入本地社區?柳工不斷進行組織調整和文化融合創新。每進入一個國家或地區,柳工都會提前進行研究,不但在產品設計上嚴格遵守各國法律對產品的限制規定,向市場銷售符合各國法律法規要求的產品,而且要求員工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行業行規,尊重當地文化。

  曾光安表示,今后,柳工將堅定推進“全面國際化、全面解決方案、全面智能化”,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堅持創新變革,將柳工打造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裝備制造企業。